巴彦淖尔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网巴彦淖尔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网

综合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

提升公众危机意识与应急能力

来源:中国人事人才服务网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公众危机意识的淡薄以及应急能力的匮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发生突发事件后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要原因,我国公众危机意识及应急能力亟待提升。

公众危机意识及应急能力现状
  危机防范意识淡薄。公众对于突发事件常抱有侥幸心理,很少去考虑如果发生了突发事件,我应该怎么办,如何避难等问题。2015年一份关于大连市居民危机意识的调查问卷中,约4成的被访者被问及以上问题时回答是没有想过。
  危机应对知识匮乏。由于主观上侥幸心理的存在及危机意识的淡薄,民众不愿意主动学习;客观上政府为民众提供培训机会也不多,导致我国公众整体来说危机应对知识比较匮乏。据统计,在我国接受初级急救培训的人口比例仅为1%,在美国参加仅心肺复苏这一项技术培训的人就有7000万,相当于全美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危机应对经验不足。公众严重缺乏应对危机的实践经验。根据2015年对大连市居民的调查,没有参与过危机发生现场救援工作的被调查者超过了75%。

公众危机意识及应急能力不高的原因分析
  思想上,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某些思想的深刻影响。比如,“天人感应”的观念。老百姓愿意将发生过的凶吉都归结为天意,“听天由命”,缺乏预防危机和应对危机的主体意识,等等。
  实践上,我国对公众的应急教育培训不足。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在政府和社会层面重视程度不够,应急宣传教育长期处于缺课状态。另外,我国缺乏对于公众应急宣传教育公认的标准知识体系,阻碍了公众应急宣传教育实践的开展和普及。
  保障上,用于应急宣传教育的资金不足,手段单一。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长期以来应急宣传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用于应急宣传教育的手段也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广泛深入民众进行应急宣传教育。
  制度上,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体制、机制、法制不完善。应急宣教工作在各地方缺乏统一规划。缺乏评估和奖惩机制及保障机制,经费不足,专业师资匮乏。《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关于应急宣传教育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基层宣传落实的力度还不够。

提升公众危机意识及应急能力的建议
  转变落后观念,培育社会应急文化。客观理性的评估各种风险,对于可以消除的风险要尽量做到曲突徙薪,消除隐患;不能马上消除的隐患也要做到未雨绸缪。增加公众参政渠道,塑造中国公众主动的政治文化。逐步减少公众在日常危机事件预防和处理中对政府的过度依赖,逐步培养和提高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危机意识和自主保护能力。当然,除了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将提升公众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文化氛围,形成全民对待危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整合资源,明确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多层次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积极探索构建政府引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支撑,单位、社区教育为辅,网络媒体教育为补充的完善的社会公众应急教育体系,使各责任主体的职能都能充分发挥。完善评估及奖惩机制,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及地方政府相关制度规划,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注重实际操练,加大应急宣教力度。学校不但要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教学内容,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疏散演练。各级政府可于防灾日、纪念日等特殊的日子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进行公共安全的疏散演练,提高公众的危机忧患意识和应急技能。社区可以通过办板报、发放应急手册等广泛宣传,在社区举办包括有疏散演练、知识竞赛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居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宣教手段设施。据调查,接近90%的调查对象希望接受应急管理的免费培训。但是如果收费,愿意接受培训者的比例则降至40.7%。说明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免费的培训。因此,应急培训应当是政府提供给公众的一项公共服务,各级政府应该设立一定的应急基金用于应急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深入民众进行应急宣传教育。例如,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官方的宣教网站,提供标准化的在线课程,在线辅助制定应急计划等使得每一个公众都可以有途径参与进来。最后,完善避难场所等硬件设施,并广泛宣传、引导。

上一篇:社会治理需做到四个结合

下一篇:如何平衡社会性监管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