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网巴彦淖尔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网

综合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

印度经济的光明与阴霾

来源:中国人事人才服务网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整体复苏缓慢,地区间经济发展更不平衡。然而,此时南亚大陆上的印度以7.5%的增度超过中国的7%,成为2015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印度经济的整体向好,莫迪经济学功不可没。2014年5月,纳伦德拉·莫迪正式宣誓就任印度第十五任总理,其在古吉拉特邦的傲人政绩,令选民们相信他将成为印度经济未来的领路人。莫迪在古邦担任首席部长12年,其经济增长率居印度之首。莫迪所推行的重视市场经济,去官僚主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外部投资等措施,让这个只占印度5%人口的西部省份蓬勃发展起来,被誉为“印度的广东”。莫迪在担任总理之后,一如既往地践行着他的经济发展思路,提出更深层次的改革规划,承诺要在“10年内使21世纪成为印度的世纪”。
  一年多来,莫迪新政逐步推进,改革步伐也逐渐加快。2015年的第一天,莫迪顶着反对党的压力,正式撤销已有65年历史的计划委员会,并用学术研究机构“全国改革印度学会”取而代之。莫迪认为,计委阻碍了印度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新机构则会以更加亲民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印度的发展规划中来。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是早年模仿苏联计划经济的产物,主要负责资金的分配,考核各部委和相关项目,研究跨部门项目等。虽然印度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市场经济改革,但计委始终保持最高经济决策地位。莫迪在古邦执政时,当地计委甚至对其施政进行过干预,他对此十分不满。莫迪撤销国家计委,将其相关职能交给了印度财政部,这更表明其坚持市场经济建设、开放国内投资环境、改革本国经济体制的决心。
  以“印度制造”引领经济发展。目前印度仍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工业配套落后、没有完整工业体系。同时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每年都有超过1000万劳动力加入就业大军。要消化这么庞大的劳动人口,只有通过发展制造业来解决就业问题。而新增的就业人口也将成为提高内需的重要力量,不断刺激印度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也给依赖能源进口的印度带来了良好机遇。莫迪甚至亲自为“印度制造”游说。他向到访过的国家一 一发出邀请,甚至直接将“印度制造”写进与各国签订的合作备忘录里。印度政府也在积极地吸取其他制造业强国的经验,与日本和德国开展“投资者推广项目”,试图直接引进其先进经验和技术。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印度制造,就要在印度设厂,而糟糕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莫迪渴望通过产业和基建领域的整合,打造集五大工业走廊于一体的工业型网络,使其成为助推印度工业加速增长的有效工具。德里—孟买、孟买—班加罗尔、班加罗尔—清奈、阿姆利则—加尔各答和东海岸工业走廊形成围绕印度半岛的工业圆环,将100个智慧城市囊括其中,构成了印度今后制造业发展的新阵地。通过提供创业园区、廉价住房、打造数字中心等计划,给创业者提供更加友善的环境,促进就业和创新。同时物流产业也将随着铁路设施的更新提速得到良好的发展。未来,印度政府计划在对现有老旧的铁路进行提速,逐渐形成高铁网络,完成智慧城市为点,高铁网络为线,工业走廊为网的新一代工业基建体系。
  大力引进外资成为印度产业规划的关键。与其他后发国家相似,资本的缺乏是印度无法回避的难题。虽然印度在过去二十年获得了不错的经济增长,但贫困问题仍然严重。借助外力成为莫迪经济学的法宝。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的成就之一就是重视外资的引进,依托当地的优惠政策和执行效率,吸引其他地区的外资进驻。当年塔塔公司苦于西孟邦当地农民反对征地而进退两难的时候,正是莫迪积极接洽成功将这个项目落到了自己麾下。莫迪上台后,继续积极寻求外资项目,通过多方外交成果,获得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各类投资计划。通过不断放宽外资直接进入限制和减少投资审批环节等方式,积极营造友好的投资环境。
  然而,一切改革都会面对利益的纠葛。2015年9月2日,一场针对莫迪经济改革的大罢工在印度上演,说明改革对多方利益的触动之深。据印度媒体报道,当天多达1.5亿工人参加了罢工,罢工人群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煤矿业的白领和产业工人。为什么高呼“印度制造”的莫迪经济学却得不到从业人员的支持呢?
  原来印度政府计划对已经陷入困境的工厂实行破产来清理财政负担,关键的劳动法改革,将使劳工的雇佣和解聘更加灵活,减轻企业在人事管理上的限制,但已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们面对改革难以接受。劳工群体认为,政府的经济改革完全是对劳工的抛弃,亲资本的经济政策和劳动法会让他们失去工作。工会组织认为,政府的改革和劳动法修订思路是想削弱工会在维护劳工权益方面的作用和威信。如果通过了劳动法修订案,工会将会在未来失去劳工的支持和拥护,其下场只有自行解散。因此,大量工会甚至直接组织工人参与罢工,抗议政府改革。然而,现行劳动法对企业其实过于严苛,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获得政府的同意才能裁员,而面对工会压力,政府又很难做出决定,多数企业不得不以较小的规模来维持运转,直接限制企业发展。
  同时,高昂的土地收购价格和松散的联邦制政体也在客观的影响着外部投资和经济改革的落实。印度的购地费最高达土地市价2—4倍,而且必须事先取得70%以上土地所有者的同意。莫迪上台后一直试图对其进行修订,却在印度社会招致了巨大的反对声音。虽然执政党在议会下议院有着多数优势,但反对党已经在议会上议院展开攻势。若无和解方案,两党在议会的斗争将无限期的持续下去,这导致土地法的修订不知会拖到何时。
  印度的联邦制政体在政策执行力上先天性不足。印度35个邦一级行政区中由人民党控制的不足三成,而主要政策的执行都依赖邦一级政府,中央政令不通,地方各自为政的情况已是顽疾。两党在各地区针锋相对,多个由国大党执政的地区更是难以渗透,莫迪的经济政策很难顺利推进。这种情况下,莫迪经济学的执行力受到各界质疑,加之印度基础设施落后、电力短缺、环境保护压力等因素交织,莫迪此前“50个月内完成所有改革”的承诺可能落空。
  印度经济在过去一年多的良好表现,使印度各界对莫迪推进经济改革、实现经济高增长的“印度梦”给予希望。但与莫迪光辉相伴的制度阴霾却一直如影随形,未来印度的快速发展仅靠莫迪的个人威望与勤勉态度可能难以维系,能否摆脱官僚体制束缚、营造良好政治环境,打破固有利益藩篱,才是印度经济走向光明的根本所在。

上一篇:“ 四个全面 ”与治国理政

下一篇:草根逆袭:英工党新领袖当选对政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