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润生一生为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和农村改革开放努力工作,为农村改革开放提供思想指导和政策分析,研究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连续主持起草1982年至1986年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杜润生文集(1980—2008)》集中体现了杜老的农村改革思想,这些都是对新中国农村改革历史的总结与思考。
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障生产自主权。人民公社时期大帮哄式的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粮食减产和供应不足。这种体制遏制了家庭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事实证明,农业的一般特点和中国农情决定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不同,从而影响农业生产责任制。杜老指出:“农业的一般特点有三个:一是农业生产对象是土地和有生命的动植物,受许多变动因素影响,因此特别需要生产者对生产的高度关心;二是农业劳动价值凝结物只表现为最后产品;三是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中国农业特点是人多地少,为保证食品需求,必须保持土地生产率的不断增长,因此要在更大程度上精耕细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满足这些特点的好形式。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国家粮食供应和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是它却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如“计划种植、农机利用、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使用、地块零散、军属和五保户的优抚、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的待遇等”。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是致富问题。杜老指出:“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还要求经济得到发展,要有新的生产资料,如化肥、机械等。这就会遇到扩大投入和资金短缺、分户经营和扩大再生产的矛盾。唯一的出路是在自主经营的前提下加强联合。大规模的进一步的联合,要在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普遍出现的时候。”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才能为基层组织提供财政基础,进而更好地提供村级公共服务。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分过于普遍,而统则显得薄弱。杜老非常理性地看待农业生产责任制和集体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出“在集体经济的前提下,肯定个人利益,发展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集体经济,使集体和个人都有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的利益,都成为商品交换的承担者,都受到不断的经济激励,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集体公共财产非常重要,杜老在调研中听到河北农民对集体财产说了这样三句话:“干部舍不得,群众离不得,生产少不得。”
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杜老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改革历程的分析,总结出“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市场问题。市场形成价格,科技降低成本。市场分解与转化自然经济,推进分工,加速商品化,优化产业结构。为改变大量人口密集于少量耕地上的自给性过大的格局,必须坚定不移地向市场经济过渡”。改革开放后仍然实行一段时期的统购统销和国家定购等实践证明:违背市场规律,资源配置效率将极大降低。因此,杜老指出“农民引入市场机制,不论公有制、私有制,只要产权明确,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就可以参加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法则,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形成价格信息,据此配置资源。提高农民购买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强调组织农民自己的合作商业”。乡镇企业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发展市场经济的例证。
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界定政府职能为“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对于农村改革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杜老指出:“政府职能转化与市场发育是体制转换中必须同时并举的两个方面,不可忽略其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政府近期的目标有:“一是发育产品市场,改变价格形成机制。二是发育要素市场。金融方面,银行利率浮动、活跃资金融通,试办证券市场,发展各类金融组织,推行股份制。劳动力流动,科技人才流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分离。三是承担可供共同利用的、方便市场交换的大规模设施,如交通、通讯、水利、银行等项建设,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形成一个综合生产力,包括:(1)农用工业品,如化工产品、机械设备、燃料等的供给;(2)科学技术、教育训练;(3)水利工程、加工、储运基础设施;(4)市场条件经营结构、宏观政策。这些要素都不能在原来传统农业基础上自发成长起来,都需要从外部投入。”那么,政府在这些外部投入中就应承担主导作用。
促进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协调互动、统筹发展。改革开放之前的人民公社体制、统购统销制度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遏制了市场的发育,割断了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的均衡互动,最终不利于城乡和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杜老指出:“农村现代化除了取决于农民的艰苦奋斗之外,还取决于城市在物质、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应该互为市场,互相提供服务,共同协调发展。”“农业要为工业服务,要为市场服务,提供价廉物美的东西,提高产量,改善质量。要发展创汇农业,尽可能减轻国家负担,自己积累资金,利用本身积累扩大生产。”“城市帮助农村主要是吸收更多的农民进城就业,缓解农村人口与土地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向农村输送人才、技术、信息,帮助农村改善产业结构,使农林牧、种养加、农工商的结构逐步合理。这也是农民致富的重要保证。”“城乡之间不仅仅是工农产品的交换关系,而且要添上一个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经济联系,这种关系带动技术转让、人才交流、资金对流,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均衡的工农业布局,城乡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杜老的这些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丰富的调查研究获得的。如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责任制要有利于调动个体积极性和集体积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不同、不同地区发展情况的差异性等等。他的治学精神值得当代人,特别是农村研究学者学习。
◆链 接
杜润生,原名杜德,1913年7月出生,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人。他被公认为是党内最资深的“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专家,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决策者和亲历者。
杜润生于1932年10月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群众组织抗日反帝同盟会和社会科学家联盟。1934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193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推广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15年10月9日早晨6点20分,杜润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上一篇:城区蜕变:从偏远农村到区域CBD
下一篇:村干部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