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富论》起算,经济学发展已二百多年,令人遗憾的是,到今天仍有不少难题悬而未决,如怎样看待规模经济与竞争便是其中一例。当年马歇尔在那本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原理》中说,企业追求规模经济会扼杀竞争;而要保持竞争活力,又得牺牲规模经济。这个两难选择,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冲突”。
很明显,“马歇尔冲突”所暗含的逻辑是:企业规模过大容易形成垄断,而垄断一旦形成则会排斥竞争。这个逻辑成立么?实不相瞒,我的看法不尽然。这里有三个问题要讨论:一是企业规模由何决定;二是规模与垄断是何关系;三是垄断是否必然排斥竞争。若以上问题不明确,大家各执一词,围绕“马歇尔冲突”的争论还会无休止地争下去。
在我看来,企业初创期通常都有扩大规模的动机。为何这样说?1959年英国学者马克西与人合作出版了《汽车工业》一书,他研究发现:汽车年产量从1000辆扩到5万辆,单位成本可降低40%;产量从10万辆扩到20万辆,成本可下降10%;而从20万辆再扩到40万辆,成本仅下降5%。这组数据说明:扩规模可节约成本;但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
那么企业规模由什么决定呢?目前通行的做法是“量本利分析”。但要提点的是,“量本利分析”决定的产量只是企业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并非最佳规模。经济学讲最佳规模,是指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即规模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多生产一个产品所增加的成本,与多卖一个产品所增加的收入要相等,否则,就不是最佳规模。
既如此,当边际收入高于边际成本,企业扩规模就应该无可厚非。可学界却有人认为企业规模大了会形成垄断,如早年IT巨头“微软”涉嫌垄断被控上法庭,罪名是捆绑销售,据说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它规模太大。问题是,企业规模大是否就等于垄断?或者说只有大企业才垄断而小企业不会垄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弄清何为垄断。
关于“垄断”,我看到的较为一致的解释:垄断是指由一个或少数企业独占市场,并通过操纵产量与价格取得高额利润的行为。此解释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企业规模(市场份额)大;二是操纵产量与价格。而我的观点,判断企业是否垄断不必看规模,只需看是否操纵产量与价格,若操纵了产量与价格,无论规模大小皆为垄断。
举例说吧,某汽车生产企业,假如按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决定的产量是50万辆,每辆市价为20万元,则销售收入为1000万元;如果该企业控制产量,只生产40万辆,同时将价格提高到30万元,则销售收入为1200万元。这样一来,生产40万辆的销售收入反而比生产50万辆还多200万元,这多出的200万元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便是垄断利润。
显然,上例中的垄断利润并非来自扩规模。恰恰相反,是来自限规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以我说垄断与规模无关。也许有人会问,要是企业没一定规模凭啥自行定价?是的,企业自行定价(经济学称“觅价”)确实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但这个条件我认为不是规模,而是独特技术。一个企业若没有独特技术,规模再大也只能受价不能觅价。
现实中大企业觅价的案例多,不必说;让我举两个小企业觅价的例子。前不久看电视,说北京有一家夫妻店加工肘子,价格高出市价两倍却生意兴隆,你道为什么?原来,这家店有加工肘子的独门绝技。另一例子,是我老家县城的“津市牛聋子米粉店”,名闻三湘,该店在当地同行业中规模并不大,可价格却高于市价一半。究其原因,也是店主有祖传的烹制秘籍。
由此可见,大企业有独特技术可以觅价,小企业也同样可以觅价。问题是我们对“觅价行为”怎样看?据我所知,人们主张反垄断的理由,主要是认为觅价要限制产量从而造成了社会损失。这看法不知读者是否同意,我是不赞成。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边际成本。至少有一点,目前教科书讲决定厂商规模的边际成本只是指料、工、费,不含交易成本,若加进交易成本,边际成本肯定会上升。
另一点更重要。我们知道,企业作决策所考虑的成本不单是料、工、费,而应是机会成本。假如某企业多生产1台电视机,多支出的料、工、费是1000元;若企业用多生产1台电视机的等量资本去生产空调,收入是2000元;生产冰箱,收入是2500元,那么该企业多生产1台电视机的成本就不是1000元,而是2500元。这样从机会成本看,企业觅价所减少的产量就不能算社会损失。
回头再说垄断与竞争。若将垄断定义为“觅价”,那么垄断会否排斥竞争?上文说,觅价的前提是要有独特技术。事实上,为了取得高额利润,企业都有觅价(垄断)的意愿,只是有的企业有条件觅价,有的企业无条件觅价,但今天不能觅价不等于明天也不能觅价。这样看,任何觅价者都有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以我认为垄断不仅不排斥竞争,还可带动竞争。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文对行政垄断未作讨论,并非我视而不见,而是问题较复杂需专文分析。这里简单说我的观点:行政垄断企业有觅价权,是由于政府实施市场准入限制,只要行政管制不放开,此类垄断无疑会排斥竞争。至于行政垄断该不该反,事关国家层面的利益不好一概而论,也不该一刀切。
上一篇:推进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下一篇:以教育公平奠定社会公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