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网巴彦淖尔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网

思想源

您的位置 |首页>>思想源

多维度消除“因病致贫”

来源:巴彦淖尔市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贫困的外延和内涵,以及贫困的成因与对策,有很多的角度和分析框架。按照当前全国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贫困线,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据国务院扶贫办摸底调查显示,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比例高达42%。因此,实现脱贫目标,必须需要解决“因病致贫”问题。
  “因病致贫”的防止从宏观层面而言,需要多部门的有机配合,共同努力来实现。首先,需要实施有利于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保障生病时基本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同时,家庭和社区参与、文化教育、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改善也有利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减轻疾病经济负担。从中观层面而言,医疗保障体系、卫生服务体系之间的整合与协同、自身发展及有效提供,直接影响居民自付医疗费用水平。从微观个体层面而言,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提供行为、居民自我保健及服务利用行为也直接影响其疾病经济负担。所以,防止“因病致贫”的发生需从多维度、多主体进行。
  完善医保体系。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目前,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辅以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为网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人口,基本实现了人口的全民健康覆盖;同时还建立起城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体系及商业医疗保险;参保居民的医疗经济负担得到了明显下降,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依然面临实际补偿水平低、防止“因病致贫”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需要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筹资水平,夯实抵抗疾病经济风险的基础。持续增加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资金投入,支持贫困群体参加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拓宽筹资渠道,支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慈善等方式参与医疗救助,鼓励商业保险体系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期稳定的筹资机制,以提升其抵抗疾病经济风险的能力,应对抵御“因病致贫”发生的长期性。
  完善大病保险制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针对“因病致贫”易发区域、易发人群、易发疾病制定精准的、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基金补偿方案:各类医疗保障基金应针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老年人口出台倾斜性的支持政策,帮助脆弱群体克服利用公共资金的障碍。完善重大疾病保险:首先要从疾病病种与疾病费用两个要素来确定重大疾病保险的范畴;合理分配基本医疗保障和重大疾病保障基金比例;在其补偿方案的设计方面,以病种为基础设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补偿水平,以切实提高各类基金对合理利用高等级医疗机构所提供服务的补偿水平;同时,针对高补偿水平下所存在的高道德风险,由此所带来的资金使用低效的问题,需严格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流动,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开展贫困界定标准研究,精准定位目标人群,有效识别不同家庭的贫困原因、贫困程度和支付能力,预判疾病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对于“因病致贫”的脆弱群体实施精准管理,重点防范重大疾病的发生,同时确保脆弱群体的医疗保障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实际费用负担。
  积极推进分级诊疗,改革支付制度,降低患者医护成本。支付方式的改革是通过疾病诊疗经济风险承担者的转换,引导医疗机构和医生改变医疗服务行为,从而影响医疗服务的成本和费用水平。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当存在第三方付费人时即有保险存在的情况下,医疗服务的供需双方都可能存在道德风险而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从当前我国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看,医疗服务供需双方过度提供和利用卫生服务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导致大量基金低效使用,如果能够节约浪费的资金,一方面本身会降低患者自付医疗费用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有更多资金支持脆弱人群或者对高经济风险人群给予补偿,以减缓“因病致贫”的发生。因此,改革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向按病种付费、按总额付费等预付制发展,是目前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主要手段和策略。切实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有序流动,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
  以共享理念,通过签约服务,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健康精准扶贫工程。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对疾病风险的抵御能力低下,从源头上遏制因病致贫的发生,需要采取措施防范疾病,尤其是严重疾病的发生。首先是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通过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或医生的签约服务模式,并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对贫困户实施一对一的健康精准扶贫。还可以通过强化信息化建设,把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有效进行互联共享,通过大数据服务对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进行预警监测,有效做好化解环节贫困的工作。
  发挥各方力量,建设健康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贫困问题,关键还是要解决能力贫困和精神贫困的问题,首先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主动作为的积极性,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取向,把发展生产和身体健康结合起来,把预防与治疗结合起来,把外力和内力结合起来,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系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廉洁自律的三重境界

下一篇:社会政策“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