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网巴彦淖尔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网

思想源

您的位置 |首页>>思想源

以“进社区”为抓手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巴彦淖尔市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筑魂的战略工程,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的精神屏障。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人的聚集地、未来发展的重点,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以“进社区”为突破口,把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到居民生活全过程,构建社区精神家园,对于破解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各种困境,带动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观从全面发动到深耕厚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三年多来,得到全党全社会的热烈响应,学习宣传、践行弘扬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认知程度不断提升,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前一阶段的重点,主要是宣传发动;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深耕厚植,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存在的症结和不足,在破解难题中前进。
  当前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氛围营造多,贯穿融入相对少。各级各地都能广泛动员各级各类媒体、各种社会宣传阵地,持续形成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强大声势,基本达到了核心价值观声音不断线、宣传图画抬头见,氛围很浓厚。但与百姓的具体生产生活结合不够,没有贯穿融入进去,宣传和践行还是两张皮。二是面上抓得紧,分类抓得相对松。各级党委政府都能按照中央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意见、行动方案,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提出明确要求。但普遍性推进多,分类研究和指导还不够,虽然也针对学校、家庭、农村、社区、机关、企业,进行谋划部署,但工作力度、进展程度都需要再下茬、深入推。三是思想重视高,有效举措相对弱。各级都能把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向中央基准看齐的具体行动,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但从整体看,管用的举措还是少,和群众的实际对接不起来,浮在面上沉不下去,还没有找到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干部群众行动的有效路径。

文化进社区从硬件建造到软环境营造
  深耕厚植核心价值观,社区是重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概念至今,经过130多年的探索,人们对社区建设规律的把握不断加深,社区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和生活方式、更高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持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人们深刻认识到,社区不仅是有形的人口和地理空间,良好的基础设施,更是“精神的联合体”,社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道德教化,在邻里守望中更容易植入核心价值观,引导居民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培养社区荣誉感和归属感。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更有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但从面上情况看,社区还是一片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处女地”,全国只有包括陕西在内的少数几个省份明确提出了这个任务,社区建设大都停留在“建造”阶段。我国的社区建设还处在初期,典型特征是有“区”无“社”,具体表现就是片面重视硬件基础设施建造,忽视以文化人的软环境营造。
  纵观世界各地的社区发展,大都经历了一个由重视“建造”到重视“营造”的过程。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建设就是一个缩影。从1965年颁布《社区发展工作纲要》,启动社区建设开始,到1993年调整工作思路的这段时间里,台湾地区一直把改善“硬环境”作为全面提升民众生活品质的主要抓手,对“软环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集中精力推进硬件建设,确实有效改善了社区环境,但没能实现“提升社区认同与社会参与”,进而产生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危机和社区功能的降效。1994年台湾重新审视社区建设的思路,推出了“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提出以文化建设推动社区营造,把工作重点转向了建设社区文化、培育社区认同上,随后又相继提出“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健康社区六星计划”,从此台湾社区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居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凝聚力明显增强。
  认真总结下来,台湾社区建设由“建造”到“营造”,主要是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政府角色由领导到引导的转变。旧理念下,台湾社区建设的动力是当局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强势推动,这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特征。在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前,当局迅速调整了工作思路,弱化“领导”、强化“引导”,强调自下而上、居民参与、社区自主,并且随着居民参与能力的提升,政府力量逐步从社区建设中退让。二是社区功能由生活场所到精神家园的转变。台湾社区建设初期,目标比较明确:增进生活条件、提高生产效能、改善生活环境,侧重的是生活场所定位。社区确实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同时承载着道德教化功能。“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带来的新理念,关注的就是社区历史文化、社区居民教育,把无形的社区精神作为建设的重点。三是居民参与由冷淡疏离到积极主动的转变。在发展初期,台湾当局依靠行政权力,由上到下设立了大量社区活动场所和社区组织,处于“被动”状态下的居民并不认同,并且刻意疏远,导致政府“一头热”。“营造”阶段,当局主动让渡权力给居民,逐步退出具体管理,发力的重点放在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热情和管理能力上。居民自发成立了社区文史工作室、社区发展协会、社区读书会等,居民的收获除了自主权利,还有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提升。

陕西的设想从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
  在抓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陕西有着强烈的思想自觉,始终把社区锁定为推动核心价值观落地的重要切入点,先后召开全省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会、全省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现场会,进行安排部署。坚持试点先行,省委宣传部带头抓、直接抓,从全省2315个城镇社区中,随机选取36个作为省级试点,各市、县委宣传部都分别确立了包抓社区,形成了上级带下级、层层抓试点的良好氛围。其中,华县把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纳入目标考核、列入重点任务、经常督促检查,经验在新华社内参刊发推广,引起广泛关注。但对标中央和省委要求、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陕西还有很大差距。要实现追赶超越,还需要在“四个建设”上下功夫。
  理念建设。要来一场思想变革,改变“政府抓、抓政府”的路子,在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上,少一些命令和强制,多放权、多搭桥、多引导,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硬件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继续重视硬件是因为过去我们“欠账”比较多,要尽快补上;到一定阶段后,加快实现从“建造”到“营造”的转变。延安时期我们党就探索实行了“三三制”,在只占三分之一领导席位的情况下,不断创造出引导力、影响力,强化了党的领导。现在也要有这样的胸怀和自信,把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自主权交还给居民,把功夫下在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
  文化建设。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见行,归根到底要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来实现。八百里秦川是十三朝京畿要地,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再加上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朝气蓬勃的现代文化,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得天独厚。可以说,陕西每走一步都能踩到一个文化元素,每个社区都有自己讲不完的、特有的精彩故事,这些是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瑰丽宝藏。要把这些文化富矿发掘出来、宣传出去,增强大家的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价值观念。
  公约建设。陕西是“乡规民约”的重要发源地。蓝田县《吕氏乡约》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提出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充分彰显了道德追求、道德精神和道德教化力量。这篇《乡约》的生命力在于,有“关学”特色、蓝田“风味”,与本地实际、与群众生产生活贴得紧,提出的要求可操作、能用上。而现在的各种社区公约,大多是统一格式、标准内容、泛泛而谈,没有特色和生机。要鼓励各个社区结合自己的文化特色、历史传承、人群特征,共同研究制定《社区准则》,整个过程要突出集思广益、全员参与,公示公开、奖惩分明,努力让公约成为大家共有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队伍建设。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是面向全体居民抓落实,必须由人来推动、检验和评判。社区中的每个人都是核心价值观建设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其中,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党员干部、英雄模范、知识分子、知名人士、“五老人员”是中坚力量,要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他们以身作则,模范践行核心价值观,经常喊出“向我看齐”。加强教育引导,探索建立社区大学,因地制宜设定培训课程,提升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居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居委会、各类社会组织是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依靠,要重视和加强他们的力量,填补政府权力让渡产生的空白,承接好社区教育和服务,努力把人们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提升居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和自觉。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上一篇: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金经济带

下一篇:无人武器改变未来战争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