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居其首位。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其中尤以制度创新为根本。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变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在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进程中,激励机制是否相容,决定了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的成败。
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进程,其实质是一个制度演进和变迁的过程。其中,制度的产生有两个来源:国家的强制性制度供给,市场和社会生长过程中的自发创设。这两个制度来源所提供的制度样本,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完全取决于其自身存在的内生性激励相容机制。而内生性激励相容机制的不断完善,就是一个试错容错纠错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
试错,就是要允许创新中出现风险和失败。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许多事情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出现了懒政怠政现象,或者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或者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或者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破解这一难题,除了加强对干部的能力培养党性教育以及相应的待遇保障之外,还要从制度设计上鼓励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勇于创新。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创造良性的改革创新氛围,允许改革中的试验田存在,允许各级领导干部遇到改革中的空白点大胆实验勇于探索,在政策激励机制和舆论引导方面为试错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体制保障和舆论支持。
容错,就是要允许在试错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经济社会风险之后,启动相应的体制机制程序,将这种经济社会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对相应的责任人实施豁免。当然,容错的前提是法治,即改革中的试错应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范围内的试错,而非违法违规式的试错,这就需要法律法规制定部门和政府主导部门提供及时的法律法规条例等的支撑,为容错机制的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法治空间。同样,如前所述,容错机制的设计不仅仅是经济社会中如何防范风险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即要在全社会要形成一种容错的文化氛围,这是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模式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必需的。
纠错,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后,能够有一种机制和程序自动启动,对产生风险的源头过程及后果进行科学评估,找出产生风险的原因,完善体制机制设计,及时引导创新方向,消除路径依赖,防止出现棘轮效应。纠错机制的设计和完善不仅仅依赖于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更依赖于政府规制和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互动博弈。纠错机制的运转,体现在公共管理领域,需要有一系列政策和规则的约束机制,特别是在达到经济社会风险警戒线时的自动报警系统,需要政府多部门全方位整体性的统一协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一纠错机制打造成为一个智慧的“自治体”;纠错机制的运转,体现在市场领域,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价格的指挥棒作用,市场主体的生老病死完全取决于市场机制的自我运行;纠错机制的运转,体现在社会领域,需要大力培养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等主体,充当政府和市场博弈过程中的缓冲带,能够上接政府下通市场,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同时存在。
完善试错容错纠错体制机制,对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极其重要。
未来五年任务繁重艰巨,形势复杂严峻。伴随着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产能结构性过剩与流动性结构性过剩的交织叠加,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无有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将步履维艰。创新就是谋未来。只有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失时机进行技术创新,才可能有效推动此次重大的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从完善试错容错纠错体制机制出发,实施顶层设计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充分调动从官员到市民到企业家乃至大学生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真正为实现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市场经济主体创新打下可持续发展的以“自适应”为其主要特征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