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首届外文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6月26日在中央党校举行。来自中央编译局、外文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党校文史部的专家学者就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
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翻译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央编译局文献翻译部主任杨雪冬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的翻译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佛经的翻译传统,到近代形成了“信达雅”的翻译理念,而中央编译局的翻译工作,作为一种官方翻译,还要求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中央编译局的李朝晖译审介绍了马恩经典著作编译现状及其遵循的科学工作与团队合作的流程与原则。
对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如何发挥好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有步骤、有计划、分时段、分方向、分地域地规划好中国文化外译工作,从而实现文化外译战略的最优化。
《中国翻译》执行主编杨平介绍了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态势。她认为,当代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理论多元、视野开放的新兴学科,翻译研究要将文本的研究和文本生产的历史过程、文化根源相结合。我国翻译研究正由文学翻译研究逐渐向应用翻译研究转移,而翻译行业要准备应对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北京语言大学高翻学院的教授沈素琴等三位专家以她们的翻译教学和研究课程为例,介绍了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翻译教学中所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中央党校文史部原副主任董友忱则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泰戈尔全集》的翻译经验,译者曾获得印度政府大奖。
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李文堂认为,中国文明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非常突出,晚清以来大规模的译事活动,使中华文明有了借鉴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历史机缘,但是我们对西方思想文化经典的翻译,依然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入,尤其是对非英语文献的翻译,更是不足。他指出,中央党校文史部外国语言与文化教研室学科定位较高,致力于党的思想理论资源的翻译,三十多年来,先后产生了多位知名的翻译专家,该室将秉承优良的学术翻译传统,探索外文经典翻译与教学的新途径。
上一篇:构 建 五 项 工 作 机 制
下一篇:触“网”可及的智慧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