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不懈努力》的讲话精神,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共同举办“2016中美公共外交论坛”,来自中美政界、学界、智库界和媒体界的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就如何通过公共外交加强中美战略互信、如何加强智库在中美关系和亚太安全合作中的作用、如何推进中美全方位多领域公共外交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
加强智库交流以避免战略误判
在致辞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表示,当前的中美关系已经超越了双边关系的范畴,两国之间的任何问题都具有世界影响力。中美智库和知识界应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双边交流与对话,加强两国对彼此的准确认知,避免战略误判。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原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马振岗指出,近年来,高等院校、智库和民间团体积极的参与,开创了中国公共外交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当前,两国在战略互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以促进中美相互了解与信任。
智库交流:中美关系的减压阀
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中国驻美前大使、中国驻联合国前大使李道豫指出,在美国,影响老百姓的有媒体,而影响媒体的有智库,智库背后除了政府机构以外,还有企业、非政府组织、国会、政党等各种利益集团。所以,理应将局限在政府官员层面的外交,拓展至公共外交的范畴。承接这一话题,美国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公使阮大为提出,中美两国应了解对方的语言,这对打破屏障来说非常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参事时殷弘认为,从战略上说,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应争取在自己的远近周边有越来越众多的友国、战略中立国,甚或严格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同时逐渐减少紧邻中国的战略对手。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认为,中美关系如果失控,发生冲突甚至战争,不是由于两国的意识形态,也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因为误解、误读、误判,因此两国智库的沟通理应成为中美关系的报警器、缓冲带和减压器。中国智库在研究和阐述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应重视对价值观念的阐述,以清晰树立起中国的国际形象。
对于两国智库在公共外交中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杜克大学教授高柏建议,两国智库必须跳出目前只为双边关系中的博弈寻找策略的限制,研究世界上目前出现的重大趋势,认清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本着向历史负责的态度向本国政府和公众提供建设性的政策选择。
涉及具体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指出,去年中美贸易逆差又创造了新的纪录,这导致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又达到了近年来的一个高点。面对这些问题,不能以通常时期的方式来解决,需要两国政治家和有关专业人士提供新的智慧。
智库:改善非政府沟通的重要力量
新华社对外部主任关心国指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离不开两国多个层面的合作推动,媒体也应该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中美两国媒体在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过程中,需充分客观地报道中美各自情况及双边交往,且必须站在有利于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高度进行报道。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院主任戴博认为,改善两国间非政府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两国应当开放更多的空间,让更多中国声音能够在美国发出来,无论是中国的导演、作家,还是中国的大众文化,这样美国对于中国的认识也会更为全面。
除此之外,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总裁杰拉德·格林(Jerrold Green)在发言中建议,当前中美双边交往日益密切,中国智库在美国也应该设立分支机构,与美国智库开展多领域的合作,在合作中加深彼此间的理解与交流。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指出,中美的公共外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中美的人文交流,留学生的往来是这些年的一个亮点。中美智库可以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来推动中美人文交流,特别是在留学生层面的交流。
智库产品需能接受时间检验
美中贸易委员会前会长柯白指出,现在美国很多的智库产品寿命非常短,即他们所写出来的研究成果的保质期很短,有些甚至在一年内就失去价值。因此,智库学者需要不断更新信息,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研究成果的长效性。
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强调,智库是思想的集合,这些思想必须是经过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得出的。如果智库不能进行客观的分析,中美关系的处境就会难上加难。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贾庆国认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想让智库发挥作用,可能需要一个准入政策,让智库之间进行竞争,通过竞争优胜劣汰,逐渐形成一些比较有资质、有见解、有积累的智库。
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赵小卓指出,近年来中美在军事方面的交流有很大进展。中美军事关系之所以发展比较好,主要是两国在一些大的理念上达成了共识。现在的国家决策,尤其是国际安全决策越来越复杂,单靠决策者在很短的时间下结论是比较难的,这就需要智库提供一些建议。总而言之,国家要强,智库必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