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传统的优秀家风家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岁月中同样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特定内涵的关于治家的行为和道德规范,这便是一直为我们所传承和颂扬的共产党人的家风——红色家风。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习仲勋对于红色家风的言传身教称得上是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首次以党内纪律规矩的方式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必修课。在2016年1月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家风建设更是被着重强调,成为党风廉政建设中一个新的指向。
事实上,立足于传统的优秀家风家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岁月中同样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特定内涵的关于治家的行为和道德规范,这便是一直为我们所传承和颂扬的共产党人的家风——红色家风。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习仲勋对于红色家风的言传身教称得上是典范,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常怀敬畏之心
古人常说,人要有敬畏之心,对上天要敬畏,对自然要敬畏,对长辈要敬畏。这一敬畏的传统,可以说是中华家国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红色家风而言,常怀敬畏之心,还增加了时刻保持着对人民群众的敬畏,对党纪国法的敬畏等内容。习仲勋希望儿女把“敬”作为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常常告诫子女:“人不教不懂,钟不敲不鸣,树不修不长,娃不管不成才。”子女的每一次不当言语,每一个不妥行为,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严格作出要求,耐心予以纠正。当女儿抱怨厨师做的菜没熟时,他会当即对其提出批评,要她道歉,同时晓之以理,让她学会去包容身边的每一个劳动者。在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上,习仲勋为子女作出的表率更是“不近人情”。他虽身居高位,但却严格要求子女“夹着尾巴做人”,不能贪恋丝毫的特权。女儿要去专业对口的部门工作,老朋友主动伸手相助,他断然拒绝;儿子要从外地回京,调令都已下发,他毅然让相关部门撤销调令。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仲勋本来可以在出访的时候带夫人随行,但他却恪守制度,要求夫人谨守工作岗位。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他开放“南大门”的近三年时间里面,夫人齐心竟然从未去过近在咫尺的港澳地区,最远只到过深圳的沙头角。
常思群众之苦
毛泽东曾赞誉习仲勋,说他是一位“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作为一位从陕北黄土地走出来的革命领袖,习仲勋对于群众的感情是真心实意,发自肺腑的,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家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反映出这一点。儿女年幼时,他常常会在餐前念诗,念得最多的两首,是描述农民疾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他还要求子女,不仅要会念这两首诗,更要在念的时候带着感情去思考,从中体会农民劳作的艰辛。“文革”后期,习仲勋的小儿子习远平正在北京服务机械厂当工人,由于工作努力,从最初的翻砂工干到了车工,并且逐渐“进步”,最终从16车床干到相对轻松的30车床。当远平把这一重大的“进步”告诉他的时候,他却语重心长地说:“我看你去干翻砂工更好,在最脏最累的岗位上,才能与工人的心贴得更紧,知道幸福来之不易!”为了让远平“离人民近些,再近些”,他还要求远平去最艰苦的陕北农村体验生活。来到哥哥插队的陕北农村,远平切身体会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和农民们的质朴之情,这让他的内心产生了强烈震动,从而受益终身。2001年,家人为习仲勋举办88岁寿宴,亲朋好友汇聚一堂,唯独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工作原因没到场。对此,他毫不介怀地说:“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常持廉俭之风
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环境下奋斗成长,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党本身,还是其广大的党员群体,都呈现出一种廉洁节俭的风范,这种风范,同样也是红色家风的精髓。习仲勋一生恪守“奢靡误国,勤俭兴邦”的信条,在他的身体力行之下,勤俭节约成为习家最显著的精神风貌之一。习仲勋的夫人齐心后来回忆,在1950年代末期,她曾去参加一个国务院的晚会,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说:“习副总理的夫人穿得怎么那么土啊!”没想到,听到议论之后的习仲勋竟哈哈一笑地说:“土比洋好!”其他有关习仲勋勤俭节约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比如,吃饭的时候,他绝不允许儿女有一粒米掉到桌上,有一颗饭渣留在碗里面,洗澡的时候,为了节约水,他总是要循环使用剩下来的水,甚至,吃水果的时候,削皮都不能削得太厚。“勤养俭,俭生廉,廉则清,清便正”,一个将勤俭做到家的人,其廉洁和清正自然也就非同一般。在儿女的心目中,习仲勋是一个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只留下“一身正气”的“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他对于廉洁近乎精神洁癖般的持守,不仅令家属永远铭记于心,而且让身边工作人员也动容不已。他的秘书后来回忆,习仲勋刚到广东工作时,特别不适应南方的酷暑,而当时的条件非常有限,没有给他的办公室和住处安装空调,见此情景,澳门的马万祺先生主动给省委送来3台空调,其中1台指名送给习书记。令工作人员想不到的是,习仲勋坚决不肯独享这台空调,叫秘书原封不动送回省委办公厅接待处,把它安装到省委会议室,让大家共享。
常守谦让之道
谦和忍让,知情重义,关键时候敢于承担,勇于奉献,是为君子之道,侠义之举。在红色家风中,这种君子之道和侠义之举,体现的是对事业的默默付出,对人民的真挚感情,对功名的云淡风轻。习远平回忆:谦让,是父亲教给我最重要的人生课程之一。在家,谦让父母,谦让兄弟姐妹;在外,谦让长辈,谦让同学同事;谦让荣誉、谦让利益、谦让值得谦让的一切。子女眼中,习仲勋是一个勤俭到近乎苛刻的父亲,同时,又是一头甘于为党、为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老黄牛。他常对子女们说:“雪中送炭惟吾愿”。只要一听说哪里有灾难,或者身边工作人员有困难,他都会把自己平时节衣缩食积累下来的钱毫不犹豫地捐赠出去,以尽一个共产党员的绵薄之力。此外,习仲勋一生从不为求名利或迫于强权而去整人,更令人敬重的是,即使是面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他也能一以贯之地回报以宽容。正是因为这样的无私和仁厚,为他在党内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常忧社稷之忧
古代的先进知识分子历来都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这种家国情怀,体现出来的,是对信仰和理想的坚定执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以及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觉。习仲勋的家国情怀,他对于党的忠诚,对于信仰的执着,对于国家社稷的忧患意识,在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得以体现出来。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不管多么艰辛,女儿安安眼中所看到的父亲,永远那么乐观,永远不畏强暴,那一句“相信党,相信人民;为了国家,我愿意奉献全部的力量”也成为儿女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儿子远平曾回忆他那种千斤重担一肩挑的家国情怀:父亲临危受命,主政广东,《光明日报》第一天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东媒体第二天就全文转载,并在全省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不久,他又代表省委向中央提出放权,要广东的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他的政治灵感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是从“无私无畏!”中来的。确实,对于一个刚刚从多年磨难中“解放”出来的政治家而言,这是一种无私无畏的担当,是家国情怀的自然袒露。
常行经世之事
优秀的家风,传承给后人的理念,往往都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可以办实事,有实效的活理论,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的经世致用。在红色家风中,阅历世事,掌握各项生存和工作技能及方式方法,也是一项重要内容。习仲勋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特别强调这一点,而且,他的教育理念很先进,教育手段也非常生动。在延安时的一天,习仲勋在窑洞内办公,儿子正宁在院里玩,忽然间,天上下起冰雹。此时,习仲勋离开办公桌,拉着正宁的手走到门口,要他出去捡冰雹。经过几次尝试,正宁都被冰雹打了回来。看到他一头雾水的样子,习仲勋耐心地教导他:“你不仅要锻炼勇敢,同时要动脑筋想办法,要把冰雹捡回来,又不让冰雹打着你才行啊!”说完,他拿起一只洗脸盆扣在正宁的头上,然后在自己头上也顶上一个,拉着正宁冲进雹雨中。可见,从孩提时期的嘻戏玩乐开始,习仲勋就着眼于培养子女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大,他又逐渐让子女们走入社会,思考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大的矛盾。大学期间,远平好不容易来到广东探亲,然而,他却没有让儿子留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而是让其陪着母亲去粤港边境地区做社会调查,了解有关逃港问题的情况,并向他汇报调查中所产生的思考。在这种经世致用的家风熏陶之下,习家的子女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锻炼了意志,提高了能力,增长了见识。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校)
上一篇:以 全 要 素 姓 党 彰 显 党 校 的 功 能 与 使 命
下一篇:为官做人忠诚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