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升华。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人与自然有机共生,强调人、社会和自然的有机统一,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解答,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等思想智慧的传承。
《中华思想大辞典》讲,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李约瑟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时提出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存在一种“有机宇宙观”或“有机唯物论”,这种有机的整体思维,把宇宙视为天、地、人各种要素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体。钱穆晚年作文道“天人合一”论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季羡林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主基调思想,最完整地体现了东方综合思维模式。
作为中华文化之源的《周易》主张“天人合一”,通过对“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来揭示天、地、人之间有机统一的生存发展变化逻辑。它推崇天、地、人“三才之道”,将万物宇宙看作是由这三大不同层次且相互制约的系统构成的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古人体悟到了天的“稳健”、地的“怀容”,而鼓励君子要学习天之自强稳健、地之怀柔包容,做一个贯通和顺应天地之“道”的自强有德之人,这个“道”是体察和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的人生之道。
诸子百家争鸣,甚至大异其趣,但儒释道法等各家几乎一致性地将“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学说所认同或主张的精神价值追求,尽管具体到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学派理论又呈现出各有特色蕴意的释义。
儒家主张“性天同一”、天人一体,“四海之内,其性一也”,认为心、性、宇宙互相联系通贯一体,掌握了人自身的规律,也就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就能“参天地之化育”、掌握天地变化。参天的过程,就是对生命价值与天地自然规律关系的探求、觉解的过程。孔子修行一生,最后道出“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感悟。《论语·述而》中提倡“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生态保护观,就是说捕鱼的时候要适度、要保证鱼类的繁衍,不能竭泽而渔、不能用“绝户网”;不能射杀栖息的鸟类,要保证鸟类的休养生息。这种质朴的生态保护思想智慧对于当今时代生态和濒危动植物种群保护无疑具有启迪和鞭策意义。
《孟子·尽心上》中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就是说尽心才能知性,知性才把握宇宙,心、性、天是贯通的统一体。《中庸》继续发展此思想并强调,人只有在把握了人自身和自然万物的规律后,才“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效法自然,人与自然有机共生、依存的生态智慧。《荀子·王制》也主张“君子者,天地之参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构成手足,合成一体”,明确提出天、地、人有机统一体概念,也指明了天、地、人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自的作用及其手足关系。
张载在《正蒙》中认为“物无孤立之理”,万事万物都处于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状态,并明确提出“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的概念。王阳明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是一体不可分的整体,他在《大学问》中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还有他那句旷世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由人来点亮姹紫嫣红的神奇大自然的“天人合一”境遇。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尊重自然、效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老子·二十五章》中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实质就是说掌握了自然之道并遵循自然之道,就把握了人道、地道、天道,就能实现宇宙和谐、自然之态。庄子《齐物论》强调“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即认为天、地、人是统一、共生、并存的有机整体,即“万物一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何等惬意与悠然。“天人合一”的精髓,是物我贯通、共生,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贯通、共生。
墨家、法家、佛教也主张“天人合一”思想。《墨子》主张“无差等”博爱万物,“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即要敬天爱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受业于荀子,《韩非子·杨权》主张“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认为应根据自然之理,祛除喜恶成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佛教主张“众生”“一切有情”“不杀生”“依正不二”,主张生命主体与其生活的环境休戚与共、同一。
一言以蔽之,尽管“天人合一”思想具有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性质并带有唯心的色彩,但这决不能遮蔽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瑰宝的声誉以及其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璀璨光芒。绿色发展理念是对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当代扬弃与超越。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
上一篇: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下一篇: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道者布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