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鲜明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平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黄河上中游,是泾河、葫芦河的主要流域,是甘肃东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多样,在甘肃东部乃至黄河上中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加快建设生态平凉
以“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为目标,统筹推进。坚持把荒山造林作为主战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重点工程,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努力维护生态安全;坚持在道路两侧、城市周边、村庄内外、厂矿校园,见缝插绿多栽树、造林添景增绿色,让人民群众更多更直接地享受绿色、融入自然。
以“五大工程”为重点,综合施策。实施荒山造林工程,以生态脆弱区为主战场,精心组织实施天保二期、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五期等重点工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实施林网绿化工程,以路网为骨架,新植与补植、植绿与景观、改造与提升相结合,精心打造一批生态景观大道和绿色林荫大道,营造“车在树荫下停,人在树荫下行”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城乡增绿工程,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突出居民小区、企业、农村等重点,在增绿见绿上下功夫,采取拆墙透绿、破硬还绿、增绿造景等措施,增加绿量,提升档次,县县建成城郊森林公园;大力实施林业富民工程,坚持一手抓生态林建设,一手抓经济林发展,大力发展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狠抓规模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改善与农民致富双丰收;大力实施科技兴林工程,注重规划引领,全面推行针阔混交、乔灌搭配生态修复方式,选用与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相适应的树种,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森林资源综合保护,促进林业提质增效升级。
实施污染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突出调结构、促循环、减排放三个关键。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以环境容量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发展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先行区;二是围绕建设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大力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快煤电化冶一体化循环开发步伐,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有效转化利用,努力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加快创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低碳工业园区,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三是摒弃黑色生产总值、有毒生产总值,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技改、节能减排的投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突出气、水、土三个着力重点。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控燃煤、抑扬尘、防废气三措并举,加快延伸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覆盖范围,整治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最大限度减少空气中扬尘等污染物。加速淘汰黄标车辆,推广机动车油改气工作,发展绿色交通;二是坚持治河与治污相结合,切实做好“多蓄水、供好水、治污水、节约水、防洪水”五篇文章;三是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坚守生态红线,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强化生态保障措施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平凉要求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把指标任务纳入各级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范围,发挥引导、规制、激励、服务和保障作用。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加强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监督检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以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营造崇尚生态文化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广泛宣传生态知识、生态理念,增强生态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广泛开展“共建生态平凉、共享美好生活”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作者系甘肃省平凉市委书记)
上一篇:战略预置须未雨绸缪
下一篇:带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