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一个早晨,我手执入学通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摇篮——中央党校。
从正门进入校园,视线内的第一栋建筑,便是党校的地标性建筑——主楼。主楼外墙镶嵌的浮雕,取自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备选作品。接下来的礼堂广场和综合广场上,沿中轴线自南而北,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雕像依次排列。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雕像前,注目底座上“战友”的题名,我想到了那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对人类社会变革和思想革命影响最深远的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马克思、恩格斯雕像与毛泽东雕像之间的一块巨石上,一面刻着毛泽东1943年12月为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另一面刻着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后来成为我们党的宗旨的“为人民服务”。仰望毛泽东的雕像,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时候天天诵唱的红歌,中学时认真地读过、作过摘录、写过体会的毛选四卷,想到的是老人家创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伟大贡献。俯首观看雕像底座上的命名——“我们的老校长”,有些出乎意料。原来,毛泽东曾于1943年3月至1947年3月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此时,想起1943年8月,老人家以校长身份发表的讲话——《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们同志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使我们党更加统一。”
在毛泽东雕像和邓小平雕像之间,就是蔚为壮观的大礼堂。从它的外形上,我仿佛看见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的窑洞。礼堂前厅正面墙上,镌刻着红底金黄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是依照邓小平1988年5月11日题写的手迹放大而成,此时,我仿佛感悟到它与毛泽东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之间的外延与内涵。站立在邓小平的雕像前,我想到的是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在久拖不决的讨论以后,斩钉截铁地做出当年就恢复高考的英明决策。要不然,我们这些普通工农子弟今天怕是没有机会来到这里学习。
驻足在伟人们的雕像前,雕像的基因含义,诱发了我的灵感。我感悟着雕像的排列顺序与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轨迹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这些红色基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这些伟人历史遗产的传承与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在向往的摇篮里,我品味着党校教育的厚度、高度和深度。系统的理论学习,选读伟人的原著,结合实践的讨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每周五上午的形势任务或当代世界报告,广泛涉猎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报告者不乏党和国家领导人、党和政府部门负责人,从报告者身上能够看到如同专任教师们一样厚重扎实的理论功底、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纵论古今中外的宽阔视野和清新淳朴的讲授风格。每周一晚上固定在大礼堂东升厅的全校选听讲座,连同校园随时可以上网进行的校园网络课程,使学员在学多、学深、学好的过程中,向着成为领导科学行家里手的方向迈进。每月一次的“大有论坛”,常常惹得学员们提前一两个小时去占座位,总是把那不大的二层弄得水泄不通。无论是校内课堂上的研讨式教学,还是课下的小组讨论、双向交流、党性分析、学员论坛;无论是校外的体验式教学、教学参观,还是荐书读书品书、论文答辩、学习总结和毕业典礼发言,人们都会发现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学员的积累与底蕴。
在向往的摇篮里,当然要去校史馆细细浏览。这里告诉我,中央党校成立于党的瑞金时期,成熟于党的延安时期,其使命功业更发扬蹈厉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新时期。一部中央党校校史,实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史和干部教育史。由战争而建设,由革命而执政,党的思想与时俱进,党的力量与日俱增,党的精神薪火相传,其间所不可或缺者,是党的学府。起步沐雨栉风,曾经筚路蓝缕,中央党校厚重的思想与学术传统春秋无尽,历久弥新。在校史馆,我由校史想到党史,想到掠燕湖中那引人遐思的“一大”红船。
在向往的摇篮里,郑板桥笔下“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季节正在退去,韩愈笔下“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景悄然来临。在向往的摇篮里,沿着萦绕校园一周的水系漫步,人民的美好生活会跃然眼前,中国梦的图景斑斓凸显,甚或《再别康桥》的诗句也会淌过心间。而如水的月光、满天的繁星、婆娑的树影、扑鼻的花香、静谧的至美,更使我们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踱方步”的奥妙,静心思索“一堑为何”“一智怎长”的真谛,自觉实现由“堑”到“智”的蜕变。
(作者系中央党校第66期厅局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山西医科大学校长)
上一篇:强化精准理念打造新型智库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治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