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象是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及其公众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它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大繁荣。从“东亚病夫”,到“世界工厂”,再到如今的经济大国,中国的国际形象在百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讲,真正深厚的东西是文明和文化底蕴,这才是文化中国最基本的面貌。
“ 文 化 中国”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概念,它蕴含着一个在经济上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博大浩瀚的文化蕴含、开放进取的文化品格、崇尚和平的文化理想的由衷愿望。重建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文化是中国面对世界最为深厚的积淀。中国古老文化历经5000余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童年时代便已产生的、不可企及也无法再造的世界文明的辉煌顶峰之一。
儒家哲学中的人本、民本、刚健、自强、革新、崇德、仁义、爱众、人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对于现代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的和谐运转以及个体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道家和道教的道器、重生、贵生、自然、尊道贵德、齐同慈爱、性命双修等观念所表现出的人生智慧,也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佛教文化中的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容忍、圆融、解脱等一系列理念,对于当代社会中的人伦关系与个体心理的调适,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观经过现代转换,对当代西方世界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在很长时期内,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只是被动地扮演了西方文化“他者”的角色。西方通过“他者”这个参照系,来审视自己,突破过去的“自我设限”以谋求发展,带有浓重西方中心论色彩。按照萨义德的东方学观点,“东方”是一个整体的地缘概念,是一套西方言说和凝视“他者”的话语方式。“东方”除了作为空间的地理概念、自然的存在之外,更是一种历史延续下来的隐喻象征,是西方在认同自身文化时,通过想象而建构出来的“他者”,作为与西方相对立的一个“东方”而存在,因此在“东方”这个概念上历史地附着一种固定的意象联想、定势的思维系统以及语词表述习惯。
在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定式里,由长期历史经验累积的对中国异域形象的想象模式的惯性力量,使有关中国的“事实”都失去了自足性,有关中国的话语表述都被放在已有框架中被“原型”化,以符合西方人的既定想象,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参照意义,维持他们对世界的理解系统。事实上,西方媒介话语建构的关于中国的认知系统,远远不同于中国的经验与现实,是中国在跨文化传播话语权缺失、被弱化的失语状态下被“他者”化的一个表述。西方媒介话语中对中国的“他者”定型是一种潜意识里的对中国的原型想象,这种原型比客观经验还更具有坚固性和塑造力。西方媒介通过想象进行的象征性构建,也即西方对中国的“他者”定型是在真实中国缺席的情形下完成的,实际上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概念化和简单化的处理。从中国一方来说,需要不断地敞开自我寻求理解,逐渐改变西方媒介话语对中国狭隘的表述框架。在媒介话语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争取与运用好传播权、发言权,争取在国际社会自我表述的机会,做自己的话语主人。
上一篇:拓宽党内监督的技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