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独有内涵特质、价值体系、个性魅力的综合体现,是支撑城市精神的人文个性。由文化产生的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最可依靠、最为持久的发展力量。这种力量深刻影响着城市的民风政风,继而影响着发展思维与建设行为。因此,探寻城市文化精神,有利于促进发展思维的科学化、现代化。在对湖北省襄阳市的城市文化考察中,我深刻感受到:“奋发有为、尊民重贤、淡泊致远、和谐包容”共同铸就了襄阳的文化精神,这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思想之源、行为之根、发展之依,也是华夏文明灿烂星河中一朵隽美秀丽的浪花。
奋发有为的城市文化精神。这是一种在逆境中发奋图强、有所作为的精神,是襄阳荆楚文化精神的精髓。《左传》记载,周成王分封诸侯以后,在岐阳盟会诸侯,因国小位卑,楚子熊绛饱受歧视而不得入会。熊绛归国后,带领楚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从“辟在荆山”到“问鼎中原”,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楚人在这里奠定基业,从这里走出深山,开疆拓土、不断壮大,终于成就伟业,形成了奋发有为的荆楚文化精神。而解放战争的“襄樊战役”和今日的鄂西北汽车走廊建设,则是荆楚文化精神的时代彰显。
尊民重贤的城市文化精神。尊重人民、爱惜民力,重视人才、聚合人才,是襄阳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诸葛亮、司马徽、庞统、徐庶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当时的襄阳人才荟萃、盛极一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为襄阳根植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淡泊致远的城市文化精神。诸葛亮54岁时在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教导其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讲的是人对自身建设的一种正确的态度,一种修为境界。这既是指导人自身建设的清醒剂,也是指导城市建设的宁神静气汤。但凡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城市,都是注重城市人文发展,具有自身鲜明人文个性的城市,并在历史文化长河的淘洗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杭州,等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是开发过程中,由于少数人思维僵化、功利主义作祟,致使城市逐渐失去独特人文个性,最终导致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淹没在思维短路的城市建设口号中。这种短视行为必须要彻底根治。在建设文化城市中,要“淡泊”而不功利、要“宁静”而不浮躁,要“明志”而不好高骛远,要“致远”而不目光短浅,这才是城市建设应有的文化态度,也是今日“文化襄阳”建设的一种文化品质。只有注重对历史文化思想的保护与传承,注重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注重对文学艺术的梳理与传播,使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轴心,才能保持城市文化特色、传承文化之美、守住城市根脉。
和谐包容的城市文化精神。襄阳依山形、顺水势自然勾勒出的空间格局全国少有,其美令无数文人骚客留恋迷醉,王维《汉江临眺》赞:“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毛伯温在《习池馆》中写道:“崖深云傍屋,风动鸟鸣枝。日落山公酒,梅开老杜诗。”充分展示襄阳令人迷醉的生态和谐之美,这是先贤通过诗词歌赋留给我们关于城市之美的经典阐释,即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诉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把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理念。因此,建设“绿色城市”必须以人为本,深入思考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人居要求,在城市空间设计、功能细分上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城市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统筹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发展、资源和环境等重大利益上的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生态和谐的绿色之城。
(作者系湖北省襄阳市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