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网巴彦淖尔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网

思想源

您的位置 |首页>>思想源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来源:巴彦淖尔市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学习时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但“共产主义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请谈谈在当前如何科学地观察和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李万钧:首先,要深化对“两个必然”的认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面对国际风云变化,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把握和推动社会发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要把握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出现反复。既要有远见卓识,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个漫长的过程,就动摇理想信念;也要脚踏实地,立足解决现实问题,把今天的奋斗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后,要牢牢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马援: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两个必然”趋势,既是基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分析论断,也是共产党人不变的价值信仰和追求。今天我们讲“不忘初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的不变追求,就是我们的“初心”。另一方面,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现实同共产主义的理想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从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视角来看,我们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主题,发展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定型、理论更加成熟、文化更加发达,从而为迈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
  王斌: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既要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趋势,又要综合运用历史规律、理论框架和实事求是的分析,认识到我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已经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阶段。世界历史总是在曲折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因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就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要时刻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在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坚决,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社会实践,努力摸索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方法。
  陈卫东: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时间较短,在一些方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也曾经出现过一些挫折,但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自我纠错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集中和动员组织各类资源、保持经济平衡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在发展中努力克服困难和问题,使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越性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学习时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哪些举措努力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李万钧:一是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二是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的创造、创新、创业热情竞相迸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三是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精准扶贫,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四是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和实现。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五是发挥思想文化引领作用,全面提高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马援:从保障基本民生方面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实践,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创造发展条件来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实践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加强调政府的调节作用,有力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权益,激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发展机遇,获得更加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同时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的文明塑造和文化建构提供价值引领和基本遵循,高度注重人的精神自由和价值塑造。
  王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见,中国梦的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核心价值问题的深刻认识。从“五位一体”到“四个全面”,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十三五”规划从健康、教育、文化、就业、社保五个方面对人的发展确定了量化指标,推出涉及就业、教育、收入、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居住和环境等各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
  陈卫东:以人为本,努力创造条件,切实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社会公平发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减贫、脱贫等,这些都有利于实现整体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的改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一系列举措,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保证了我国经济维持中高速发展态势,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不断提升,为我国各项事业的推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学习时报:“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把握历史大势,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哪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李万钧: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履行大国责任,提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中国方案,比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这是基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新特点,以及国际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现实,提出的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逐步获得国际共识。又如,基于中国自身改革开放实践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中国方案”。对应对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一些国家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倾向具有重大意义。再如,我国致力于打造开放共赢的新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效惠及全世界。
  马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具体来讲,一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为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样板,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价值正了名、塑了形。二是为基础薄弱、长期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快速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特别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发展与民生、改革与稳定、继承与创新等诸多关系方面提供了经验模式,“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理念唱响全球。三是为全球化、多极化曲折进程中的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积极寻求同各国利益交汇点,倡导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正确义利观,为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王斌: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成就,中国道路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向全世界提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为开辟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了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在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过程中,提供了新的“全球公共品”和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福利。减贫成就举世瞩目,精准扶贫方案对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最好的示范。这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并向世界昭示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陈卫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引领旗帜,为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现代化新路,这是我们为世界提供的最重要的中国经验。当今全球化分工进一步深化,各国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党把握历史发展大势,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众多治理难题,遵循新发展理念,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包容发展、共赢发展”的新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各国加强合作和全球化发展提出了新方向,提出国际秩序新原则和人类社会发展新愿景,积极向人类社会提供了丰盈鲜活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学习时报: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发展是我们党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选择。如何理解“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
  李万钧:首先,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为贵”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传统。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坚定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中国梦的实现给世界带来的也将是和平而不是动荡。其次,中国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并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再次,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特征的不断深化,世界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等世界性议题,需要各国坦诚相见、共同合作。最后,互利共赢是人类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在追求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我国也兼顾其他国家的重大关切,以互利共赢凝聚共识。
  马援: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我国在短短40年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获得巨大提升,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对外开放,中国只有与世界融合在一起,让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总体进程中,我们才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获得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世界好,中国才会好,这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带给中国人民的福祉。另一方面,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受益于一个繁荣稳定和快速发展的中国,中国巨大的市场机遇、创新创造能力、对世界经济的强大牵引力、对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都是中国给世界提供的“发展红利”,世界人民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格局中获得发展的机遇和空间,这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
  王斌:这一论述是在把握世界发展潮流人类命运走向上展现出的深邃智慧,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的期盼。尽管制度不同、肤色各异、信仰有别,但是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民,都向往更好的生活、更多的福祉。“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的利益平衡点与价值共识点,我们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主张国家无论大小强弱,涉及大家的事情要共同商量。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崛起的中国,更加懂得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实意义,中国展现出的热爱和平、坚持原则和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形象,同样也是当今世界的需要和期盼。人类命运共同体,交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陈卫东: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和平的环境,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同样离不开和平的环境,离不开 开放、合作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要营造更加有利的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方式。这一倡议,对外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我国与这些国家的产能合作,将极大促进沿线各国生产力的提升,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发展,将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新动能;对内涉及我国18个省区市,将极大推动我国内陆、西部省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充分表明,在新的时代,我国推动的新开放战略,不仅造福于我国人民,也直接造福于世界。
  学习时报: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精辟论断。请谈谈对“多彩、平等、包容”的新文明观的理解。
  李万钧:新文明观为我们认识、看待和理解文明开辟了全新视野。首先,要转换看待文明的思维。文明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我们要以平等、学习、借鉴的心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创新发展,增进认同和理解,实现不同文明共荣共生。其次,要深化对文明交流互鉴作用的认识。文明是软实力的体现,能够跨越语言、意识形态等种种差异,直接触及人们的心灵,增进了解、深化友情、增信释疑,文明交流互鉴是达到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最直接的办法,必须高度重视。最后,要务实高效地推进中华文明走出去。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交流互动,也要大力推介中国当代文明,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成就等,让世界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
  马援: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各国发展道路具有差异性,各种文明具有平等性,对待各种文明应该具有包容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广泛共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现实的国际关系层面,一些国家借助于强势经济军事实力塑造其强势文明地位,并企图挑起不同宗教文化种族的矛盾和对立,制造文明冲突,成为全球许多安全威胁的根源。因此,我们对新文明观的理解,既要从文明理念内涵方面入手,更要落实到实践中,努力推动改变现实国际关系中错误的文明观念,倡导包容互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坚持文明多彩包容的原则来处理文明间关系,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的活动和动力,为人类文明大发展、为人类和平安全繁荣提供文化支撑。
  王斌:新文明观为人们理解世界格局的角度和视野提供了新思路。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维护世界稳定和平的可靠保障。“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表明,中国提倡的世界秩序是百花齐放的,是尊重所有国家、民族与个人的。文明的对话是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临下,是相互欣赏而不是相互贬损,是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不同的文明具备基于利益和理性合作的可能,应当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通过发挥多彩、平等和包容的中华文明特性,让这一强大的文明力量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是中国对当代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
  陈卫东:新文明观对于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以及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相处具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每一种文明的兴起和发展,都有其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各种文明都有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因素,它们支持了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支持了人类事业的发展进步。当然,每一种文明也有其局限性,有其时代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不断增强软实力,也要求在各种文明间确立平等、包容、交流、互鉴的新理念。新文明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平和与包容,也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只有积极倡导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借鉴、交流、学习和创新,世界文明的未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上一篇:“ 三 问 ” 于 学 员 激 发 教 学 活 力

下一篇:将忠诚嵌入中青年干部成长全过程